对于婚姻,我也是经历过很多次争吵的,也曾经觉得自己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在这里我要感谢上师的加持,让我度过生活中的难关,挺过了在生活中修行的风雨历程。同时我对那些为家庭生活而痛苦的人深感担忧,因而才斗胆谈一谈我个人对家庭生活特别是夫妻关系的一点体会和想法。
曾经有人说,自己身边的人是最难度化的,尤其是自己的配偶。一些师兄都深有同感。师父曾说,如果你工作和生活中的关系处理不好,是你的佛没有学好。然而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习惯于找对方的毛病,而不去反观自己的内心,这是永远都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除了佛之外,世间凡夫都不圆满(连等觉菩萨的修行都尚未圆满),要找缺点,多得是了。我们遇到这样的姻缘,都是自己的果报,是自己应该了结的缘分。如果我们看别人的不是,是自己修行不够;如果我们视众生为菩萨,则能避免很多烦恼。
对于我们修学密法的行者,最终目的是为成就佛果,然后度化无边有情。如果我们对自己最亲密的人都不能够容忍,还能够谈对其他众生的慈悲吗?我觉得这是假的,不是真正的慈悲,至少是有分别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是平等的、没有分别的慈悲,是冤亲平等的。如果夫妻都是学密法的,生起了嗔恨心,则违犯了“对金刚兄弟起怨嗔”的戒条,后果是很严重的,必须极力忏悔。如果认为对方不如自己,觉得实在难以忍受,不可教也,无法度化,而去舍弃,则违犯了“畏难不度退失菩提心”的戒条。师言,嗔心不除只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位,这样就亏大了。生活在烦恼痛苦之中,连法喜都没有证到啊,活得真苦真累!所谓的苦和乐,都是自心分别执着造成的。若能放下而生起出离心,则能离苦;若能悲悯而生起菩提心,自然能够包容众生,也就自然能够扫除修行路上的障碍了。
我们的修行不被自己的家人所拥护,不能够归罪于别人,不能够一味去责怪他们愚痴、业障深重。作为真正的行者,是不见世间过的,而应该检查自己有哪些不如法的行为。所谓不如法的行为,是相对来说的,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作为在家修行的居士,要在生活在修行,必须抱着大乘观点,绝对不能够走小乘路线。所谓大乘观点,即人间佛教精神,这是师父开示的精华之一。而作为密乘学子,更应秉持密乘观点,不仅仅是大乘观点。何谓密乘观点,我的理解是,视上师为佛,众生为菩萨,娑婆为极乐。为何我们不见极乐,皆因我们自身业障之故,这一点在《法华经》中有依据,本师释迦牟尼佛能够当下让大家见到娑婆世界如极乐世界一样的功德庄严。
如果我们没有依教奉行,没有按照师父说的走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的道路,佛法是不利于弘扬的。首先是不利于我们自身的修行,由于我们的修行与社会格格不入,得不到众生的拥护,我们的修行处处碰壁。如果我们再生起嗔恨心,嗔火烧毁功德林,修行不退转才怪。如果我们的修行得不到众生的拥护,那么我们想要去弘扬佛法,肯定也是障碍重重,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人愿意听。你说佛法再好,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够解决自己的烦恼痛苦,自己的家庭和工作都是一团糟,谁还会拥护学佛的人,谁还愿意拥护佛法?我们自己的烦恼重重,自心没有调服,如何调服他人?
儒家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关系不好,说明修身不够。作为佛子,一定要做好和谐社会的楷模。只有家庭和谐了,国家才能够安定,天下才能够天平。退一步来说,夫妻之间即使是分手,也应该在无嗔心的情况下好说好散,才是真正的缘分已尽,否则继续轮回偿报,下一次的嗔恨将会变本加厉、更加猛烈。其实我观察到,每当我自己对妻子生起了嗔恨心的时候,都是因为自己的我执和法执造成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心量不够造成的。当我放下自己的我执和法执,把心量放大时,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菩提心时,嗔心自然转化了,并不是强行的压制,那样是会伤肝伤肺伤身伤心的。嗔心转化之后,智慧自然生起,我会觉得刚才我在意的那些事情,都是不值一提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有时我会在嗔心生起的时候反观自心,觉得不过是真如的妙用而已,我完全有信心降服自己的烦恼,只是自己不够精进而放纵了。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习气,如同条件反射。但是我能够照见它,就一定能够战胜它。可是如果还没有照见,那就要继续在痛苦中煎熬,如绳未断的牛一样急得团团转了。我希望这样的师兄及时回光返照,不去死揪别人的缺点不放。师言:“只观照别人,永不见自性。”我为什么总是听到你说别人的不是,而没有剖析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如果找对了,修行必然进步。见地一到,修证就很容易过去了。关键是见惑都没有改正,思惑就更难了。
我最喜欢的是弥勒菩萨的胸怀,整天都是笑嘻嘻的,能够容下一切人和事,这是师父说的无量无边的胸怀。如果我们的心胸能够包容整个法界,那么还有什么东西能够障碍我们呢,这就是佛的境界,我想这可以称为法界一心,不知合适否?我们的福报不够、智慧不够,都是因为我们的心量不够造成的。只有具备无量无边的心量,才能够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和福报。我们连自己最亲的爱人都容不下,我们还有资格说普度众生么,我为自己感到惭愧!
不断情根 难出轮回 众生的凡情是颠倒的,错误的,这是站在佛菩萨的境界上说的,佛菩萨怜泯我们。真正修行佛法的人是必然要断了这颠倒的凡夫之情而将之转变成伟大的慈悲心,外熄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始可入道哦,情根难断。所以大部分都逃避这个问题,可以慢慢用禅修白骨观,念佛持咒增加定力慢慢转化,要明白的问清自己对此情欲是否能真正放得下,若真放下了,在那里修行都一样,若放不下那就老实念佛持咒慢慢熏习转化,种他生成佛之因了,现世感情方面,随缘了业就是了。不要强求。若是讲到爱情,那是世间事,本和佛法没有多大挂钩,佛法是出离三界证涅槃果,欲涅槃,必断此欲望。世俗多借用佛学名词来讲解爱情观,什么三世因果了,宿世前缘了。有缘无缘了。等等。本是想让众生不要执著,未想众生越执越深。世俗的爱情嘛,我的观点是,喜欢就追嘛。有缘分就会在一起,自己尽量争取。一切积极点。若实在无缘该放下要当下放下,不要让痛苦追随自己。把星云大师的佛教爱情观贴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学佛人要记住,佛菩萨永远不会遗弃每一位众生,多是众生自生障心,不愿佛菩萨救渡,是看就算地狱众生还有地藏菩萨救渡即知! 星云大师谈佛教的爱情观一般人对于这个,总觉得很好奇;因为,大家以为只有男女的情爱才叫做“谈情说爱”。其实,不一定只有男女或男男之间的情爱才叫情,父子、母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都是情爱。
爱的世界很广阔,我们不但爱人类社会,譬如爱父母、爱朋友、爱国家……;我们也爱植物,比如陶渊明爱菊花,周敦颐爱莲花等;还有人喜欢动物,养猫、养狗、赛鸽;甚至有人喜欢矿物,收集各种奇石异物作为赏玩;更有人集邮、集火柴盒。爱慕有情众生固然是一种情爱,喜爱无情的草木也是情爱。
常常听到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从何处而来的?”佛经里面便告诉我们:“人是从爱中来的!”经上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又称我们人类是“有情众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爱的生命。爱,是生命的根源。
有的爱是属于“染污”的爱,有的爱属于“纯洁”的爱,有的爱是“占有”的爱,有的爱是“奉献”的爱。“爱”究竟像什么呢?从坏的方面说,爱如绳子,会束缚住我们,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由;爱似枷锁,会困锁住我们,使我们片刻不得安宁;爱有时如盲者,陷身黑暗之中而浑然不知;爱又像刀口上的糖蜜,为了贪尝那一点点甜味,而可能有破舌丧命的危险;爱更像苦海,“所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它可以使我们在苦海里倾覆灭顶。
从好的方面讲,爱是牺牲、是奉献,爱是鼓励、是慈悲。对大众而言,总希望被人所爱,喜欢获得别人的感情。但是有一些人,他们则喜欢发挥自己的爱心,去爱社会上的大众。可是,爱,有时候是很容易出问题,因为“爱”与“恨”是对难兄难弟,几乎是形影不离的。爱得不好,会成为恨,因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讲的爱,往往仅限于男欢女爱,而不能进一步将爱扩充为民胞物与的襟怀,将爱升华为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今天,我想分四个层次来跟各位讲人间的情爱。一.人间凡夫的情爱
所谓凡夫的情爱,往往是狭隘的、有限的,凡夫的情爱是占有的、有相的。人间凡夫的情爱,有时候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归纳其原因,大概有下面几种。
(一)爱的对象不对
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动起爱慕的念头,是人之常情,但是爱慕的对象不当时,不但不能增加幸福,反而凭添烦恼。譬如对方已经使君有妇、名花有主,还苦苦追求,只有造成悲剧。况且感情是双方面的事,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是无法勉强的。用情的程度也应该当浅则浅,当深则深,如果陷溺太过,难免会遭致没顶的结果。
(二)爱的观念不对
有的人以为家财便能买到别人的情爱,有的人以为身分不相称、门户不相当便不能交往,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拿男女情爱的例子来说:像过去的婚姻,一定要有多少聘金才能来作媒,才能谈论婚嫁;或者在谈情说爱的时候,总考虑到对方的身份、家世、品貌、学历、职业,列出许多条件来。像这种有条件的爱,已经成为一种物质层次的爱,而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真正的爱是不讲求条件,完全付出的。
(三)爱的方法不对
有的人以为可以三妻四妾、金屋藏娇,享尽齐人之福,这是个人享乐的私爱。有的人对于心爱的人,纵然有错失,也不加以指正,而自己讨厌的人则百般加以挑剔,眼睛彷佛蒙上了一层阴翳,不能明白地看清对方的真正面目。因此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我们应该有“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的认识,才能真正发挥爱的功用。
过去有一则警人的故事:有一个富翁非常宠爱他那独生子,舍不得让孩子吃半分苦,衣服是服侍者穿的,饭是一勺勺喂着吃的,像这样一直娇生惯养到三十岁,这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一切都不劳动手,什么事都不做。一天,富翁过五十大寿,特意请了一个星象家来算命,这一算,才知道富翁阳寿是八十岁,而儿子只能活到六十二岁,这下糟糕了,富翁还来不及替儿子伤心,儿子已经呼天抢地的哭起来了:爸爸呀!你只能活到八十岁,那时我才六十岁,还有好几年要活;那时你已经到棺材里睡觉了,谁来养活我呀?我怎么穿衣服吃饭呀?’
父母错误的溺爱,反而害了子女一生;父母鼓励的爱,却能给予子女莫大的力量,对人生做出正确的抉择。二十几年前,现在在西来寺住持的慈庄决定出家的时候,她的父母一面流泪一面含着微笑看她完成剃度。为什么她的父母会悲喜交加、又哭又笑呢?晶莹的泪珠之后,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在当今的佛教界,有很多大学生发心出家,知识青年献身佛教已经不算稀有的事了。但是在二十多年前,佛教界风气尚且闭塞未开的时候,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投身到佛教里,的确是很难的。她的父母对他有骨肉父子的感情,希望子女永远能承欢自己的膝下,但是他们之间更有道情法爱。做父母的,在微笑与眼泪之间,别有一番深刻的意义。
其实,佛教并不反对正当的男女之爱、夫妻之情的。只是,现在社会上一些男女青年谈恋爱,已经成了胡乱之爱——从可贵的男女之爱演变成惹事生非的乱爱,这种现象是很不好的。
有人说,情爱一场,在法国是一出喜剧,在英国是一出悲剧,在意大利则是一出歌剧,如果在美国,现在的情爱已成为一场闹剧。而情爱如果在我们中国,以我从旁观察,则是一场丑剧。
为什么我们现代社会的情爱是一场丑剧呢?大家从报纸上可以看到许多怵目惊心的报导,情爱的结果不是毁容就是伤害等,制造了很多骇人听闻的丑陋事端。我看到这许多丑陋的事情发生了,总不禁慨叹:唉!众生实在不懂得情爱。
所谓情爱,我们姑且不必讲到牺牲、奉献,但至少在情爱里面彼此不能伤害到对方。《战国策》里,乐毅说了句话:“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一个君子,如果与人绝交了,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贞之臣离开了国家,亦不解释自己的高洁之名。同样地,有情人能成眷属,固然很好,如果不能,也要像君子一样,好聚好散,不必翻脸成仇。一旦情感破裂了,彼此和和气气地离开,怎么忍心把自己过去曾经一度那么热爱过的人,憎恨地丑化他、伤害他,甚至摧残他,这又是何苦呢?
有人说,青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中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在身上、在手上;老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是放在心上,刻骨铭心。由此可知,对爱的体会是随着年岁的增加而日趋成熟的。一般说来,凡夫的情爱是从红颜到白发,从花开到花谢,比较贪恋于男女之欢。如果情爱能够随着我们人格的递增而日益提升,随着道德的长进而日臻纯净,那么凡夫的情爱也会愈来愈升华,从爱自己,乃至自己的父母眷属,进而爱世界人类。
冤亲债主
你的心事太重了。你信佛也是为了了却心事。如今为了心事而添心事,舍本逐末啊。婚姻虽然是大事,要慎重考虑,但是没有感觉也不是不能处出感觉的,就看你能不能放下固执。如果现在就很有感觉,恐怕你当下就把佛给忘了吧。因缘不是算了就定的。如果没有执着,随因缘而行,就是好姻缘,注定的缘分。如果心里执着,不随因缘,这就是孽缘,注定的业报。佛教教人修心,学会在逆境中平和心态,有时候自己很不乐意的,挺过去了,就进步了。没挺过去,总是逃避,还是原地踏步。这也是修行啊,能逆心而行的,环境渐渐就成了顺境。总要求事事顺心的,总有一天要遇到逆境。不要有鸭梨,好好观察这个鸭梨。祝你进步。
夫妻,是前世相欠,今生才来相见,前世的因,今生的果,每一段婚姻,其实都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好好珍惜,来生你们未必能相遇。
夫妻缘大略来自以下三种缘;
◆ 此方有恩于对方的因缘
若有人在相逢的过程中,某方有恩于对方,而使对方大受感动,而受恩者想要报恩偿还,若是如此,当来生他们刚好是男与女时,就会因为过去这个善因而结成夫妻。譬如;有次你溺水了,但却没有人愿意拯救你,而只有一人奋不顾身的救你,不管有没有救活,你还是很感恩他。为了偿还这个救命之恩,未来世的你,愿以牛马角色偿还这个恩惠。类似这种情形,都是报恩所成的夫妻缘。在各种夫妻缘中,就是这种夫妻缘最能幸福美满,因为有一方的深层意识中,就是无怨无悔的奉献,因此双方都能幸福快乐。但是,这种夫妻不保证不吵架或不离婚,若是个性不合的话,还是会有相处的摩擦问题。
◆ 此方欠债于对方的因缘(有方要来讨债)
意即,另一方是来讨债的。到底是讨什么债呢?此债有两种;一是金钱债,二是感情债。当然也有此两者之外的债。以下举例说明这两种夫妻债的成因:譬如,过去世的你是男性,你为了性满足,而欺骗女方感情,让她爱上你了。而你性欲望得逞后,就索然开溜离去。而女方被你感情欺骗,心理当然会有不甘,若是如此的话,未来世的你(男性),还会遇上这个女人。当她遇到你时,她就会紧紧抓住你,再也不让你跑掉。像这样就是感情债所结成的夫妻。
又譬如,在男女交往时,各种场合的开销总是男方出钱。若有女人,贪图这个享受,其实没有诚心交往。当从男方那里享受了许多的物质之后,就索然离去,在这种情形下,男方当然会很不甘心。若是如此的话,未来世的你(女性),还会遇到这个男性。而这一世的你,刚好也有钱,但是你的许多钱,都会被他花光,或最后都归属男方所有。这就是金钱债所结成的夫妻。虽然是恶缘而结成夫妻,但是只要今世的相处,能以忍劳任怨,互不计较来相处,还是有机会处的很好。
◆ 互相亏欠的因缘
这种互欠的缘,欠来欠去仍以金钱与感情为多,换言之,若有男女交往时,男女双方同时犯了以上的金钱债与感情债时,那今世相逢结成夫妻,正好可以互相偿还。
这也可以说,结成夫妻就是为了打平因果。果报总是不断的给人「关系」以打平所有的不平。因此,当你们结为夫妻时,应该珍惜相处,该还该了的就去做,而不要抱怨对方,不要怨天尤人,以免还不完啊!或是亏欠更深啊!在各种夫妻缘中,由于双方对于对方都是索求的意念,因此常有计较与纷争。但是,双方只要转个念头,本着心甘情愿的态度来对待对方,这个亏欠就更快结束了。
◆ 最佳的夫妻缘以上是各种夫妻缘的结成因素。若以人的宿命来看,各种善恶夫妻缘还不能代表幸福与否,而恶缘结为夫妻者,就更不用说了。但是,若双方符合以下三者条件,不管哪种缘的夫妻都是可以是幸福好夫妻。因此,当你在挑选配偶时,这三个因素是很重要的。
一、双方个性相融
二、双方都互相敬重
三、双方都是负责任的人
换言之,外在的条件,荣华富贵与否,都不是幸福与否的指标。
此外,在现世的夫妻相处中,夫妻吵架是很平常发生的,而在争吵之后,总是会有某方想要离婚,但是,对方可能不肯,若是此种情形,代表彼此的亏欠还没了,这场夫妻缘还没有结束。若是夫妻相处的场合中,相处平淡,且互不留碍,这代表夫妻的恩债都还清了,因此双方的相处就像朋友,谁也不会留住谁。在分手的场合中,最能看出夫妻缘是否结束。不管这个分手是死亡的分手,或是出远门,或是出家的分手,或是离婚的分手。
如果你们的分手时,难分难舍,痛哭流涕,这代表这场夫妻恩惠还没还清,夫妻缘还没了。
如果分手时,含有怨恨不满或不甘心,这代表你们的「债」也还没还清,来世相逢还是会继续结为夫妻。
如果分手时,就像朋友,没有怨恨,也许是几分哀伤或难过,但还不至于要留人,这代表你们的夫妻恩债终于可以了结了。(恭喜你自由囉!!)
在佛教常说,结婚是业障,这主要是针对修行的解脱而言。在夫妻缘的过去因上,因为有着恩怨情仇没有了结,因此此生结为夫妻,而在恩怨情仇未打平之前,双方总是互相牵系着,互相留碍,而造成修行上的障碍。但是,如果你们希望赶快结束这场夫妻缘,这是双方的理性可以改善的,只要你们以理性思考,以利他为前提去决定事情,这种互相留碍是可以避免的。
此外,若是你们的夫妻缘尚未结束,而你想要修行的话,建议,你可以利用这种夫妻的相处去了解人性,这里面仍然有许多的智慧而你必须要知道的,而这些人性问题,在他处是很难学习到的。
男人与女人,也各有优缺点,而在夫妻场合中,也正是你学习对方优点的时刻,这也是他处很难学习到的。男女的特色大不相同,譬如男女的欲求与价值观不同,喜好或心理的需求不同等等,都有待你在夫妻相处中去发觉它,若能如此观照的话,这也是修行了。
夫妻缘尽管是解脱的绊脚石,但是,若你能善于利用此场合探索人性,这对于你的智慧开发,何尝不是「垫脚石」。各位朋友!就利用你当前的身分,好好的开发自己吧。
附录:前世的母子今生的夫妻(转自*************** />
因为之前,我帮她妈妈看过因果,这次来上海,她妈妈就力荐我给她也看看因果问题,于是我答应说看看试试,这一看,当即就明白了这对夫妻的前世因果:过去某一世,有一户三口之家,妻子生完一个男孩后,如获至宝,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爱,都放到了男孩的身上,而完全忽略了她的丈夫,结果,因为这位妻子过分溺爱那个孩子而导致孩子游手好闲,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到10多岁的时候,还要母亲喂饭,家务就更不会做了。
因为这位母亲过分眷恋孩子,而令她的丈夫很伤心,又因为她作为母亲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被惯坏了而从来看不到他自己的缺点过失,故,因缘聚合业力牵引下,这一世,他们竟然成了夫妻,她必须从妻子的角度,从开始的心甘情愿,到现在的不甘不愿,再次去吐血照顾她上世的孩子(今生的丈夫)之饮食起居及生活细节,从而体验一下过度溺爱他人的苦果。
对于上天来讲,人的一生只是很短暂的瞬间。
对于人的一生来说,百年,却是一辈子,一辈子就为了一种惩罚性的体验而被耽搁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啊。
希望这位女士,能得闻佛法,早日开悟,早得解脱。